一、主要内容
研究非侵入式脑刺激和调控方法对睡眠和生物节律的影响,解析其神经环路和分子作用机制,优化刺激模式并探索个性化调控策略。旨在为开发新型干预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下一步装置研制奠定基础。
二、研究方法
-
干预方法筛选:选择当前具有应用前景的几种无创脑调控手段,包括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电刺激(tDCS/TES)、经颅低强度超声刺激、视听觉刺激(如特定频率的声脉冲、光脉冲诱导脑波)等。在节律紊乱动物模型上初步测试这些手段对睡眠指标的影响。例如,对模型小鼠在其主动期施加特定参数的rTMS,观察其睡眠期间EEG慢波活动、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的变化;或利用慢波同步声音刺激在睡眠期增强其深睡比例。通过对比不同手段和参数组合,筛选出1~2种对改善模型睡眠有显著效果的干预手段。
-
作用机制研究:针对筛选出的最佳手段,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在动物实验中,结合电生理和成像技术,考察刺激对大脑相关区域活动的即时和长期影响。例如,利用微电极记录rTMS施加时皮层和丘脑神经元的放电变化,或利用功能成像观察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后丘脑网状核活动如何改变,从而推断其促进睡眠的神经回路机制。如果是经颅电刺激,则记录其对皮层慢波振荡的调制作用及向下游睡眠中枢的传播效应。还将检测这些刺激对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如促进褪黑激素分泌或降低应激相关递质),评估其在分子层面的效应。
-
参数优化与模式探索:基于对机制的理解,对刺激参数进行系统优化,例如调整rTMS的频率和脉冲序列以最大化慢波睡眠占比;优化tDCS电极放置和电流强度以安全有效地诱导嗜睡。同时,探索节律依赖的刺激模式:比如顺应昼夜节律,在生理上该睡眠的时段给予促睡刺激,在觉醒期避免干预,以重建正常节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强化学习等)建立反馈模型:传感器实时监测动物(或人体志愿者)的脑电和行为状态,由AI决策何时、以何种模式施加刺激,实现闭环自适应调控。这套算法将部署在人工意识操作系统上运行,OS根据设定的“目的”(例如提高睡眠质量)不断调整刺激方案,模拟人工意识在调控过程中的自主优化能力。
-
个性化差异分析:考虑到生物个体对刺激响应的差异,本部分将评估个体化调控的可行性。例如,在不同动物个体上重复干预实验,收集其基础睡眠谱系和对刺激的反应数据,通过机器学习聚类找出响应模式的分类(如“强响应型”、“弱响应型”)。结合多组学或遗传分析,探究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导致刺激效果差异)。这将有助于将来在人群中实施个性化的睡眠干预方案。
三、预期结果
阐明无创脑刺激改善睡眠的作用模式和机制,例如证明rTMS可以通过增强皮层-丘脑慢波网络活动来延长深睡时间,从而提高睡眠质量。识别出干预有效的关键参数组合(如最优刺激频率、电流强度等)及其神经生物学效应,为后续制定临床刺激方案提供依据。形成闭环脑机调控原理样机:基于人工智能的睡眠状态实时监测与反馈刺激系统,并验证其在动物模型中的有效性。此成果将奠定进一步转化应用到人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