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
构建多种节律紊乱型睡眠障碍的动物模型,从宏观行为到微观神经环路层面表征其病理特征,并解析以SCN为核心的脑功能连接变化图谱。重点关注SCN与睡眠/觉醒调控相关脑区(如视前区VLPO、下丘脑外侧区LH、丘脑和脑干网状上行系统等)的功能连接强度和模式在节律紊乱条件下的变化。
二、研究方法
-
模型建立:采用多种手段诱导小鼠发生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例如,通过环境光照干预(颠倒昼夜周期、延长光照等)扰乱外周时钟;使用遗传手段敲除/突变核心时钟基因(如Bmal1或Clock);或施加时差模拟(改变进食/活动周期)。记录动物活动-休息节律和睡眠结构(脑电EEG/肌电EMG)变化,以筛选出稳定重现人类睡眠障碍特征的模型。模型表型包括:睡眠时间减少、碎片化增加,昼夜节律振幅降低或相位错乱等。
-
脑网络测量:在模型动物和正常对照中,应用多通道在体电生理记录结合脑片局部场电位,测量SCN与下游睡眠相关核团的同步性和信息传递。利用神经示踪技术(顺行和逆行示踪剂)绘制SCN向睡眠环路各节点的解剖连接图谱,并结合c-Fos功能标记和fMRI功能成像,确定节律紊乱对这些通路功能性连接的影响程度。预期绘制脑功能连接图谱,揭示关键通路的活动变化(例如SCN-视前区通路的神经活动在模型中是否减弱,以及VLPO对脑干唤醒中枢的抑制功能是否受损)。
-
光遗传和光纤成像分析:选取上述环路中功能显著改变的节点,运用光遗传学精确调控其活动,以验证它们在睡眠障碍中的因果作用。例如,在节律紊乱模型中,选择性光刺激SCN输出通路以模拟正常节律信号,看能否纠正睡眠紊乱表型;或抑制过度活跃的觉醒促进神经元群,看能否改善睡眠质量。同时,利用光纤记录/在体钙成像监测这些神经元群在睡眠/觉醒周期不同阶段的动态活动,从而深入理解节律信号如何调控睡眠发生。光纤记录的数据将通过人工意识OS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DIKWP模型的“数据-信息”层用于过滤和提取神经活动特征,“知识-智慧”层用于模式识别和与睡眠状态的关联分析,“目的”层则用于指导下一步干预(例如决定何时给予光刺激,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
DIKWP网络模拟:基于以上实验证据,构建网状DIKWP×DIKWP交互模型来模拟脑内节律-睡眠网络。将SCN及主要靶点脑区视作具有DIKWP分层处理架构的智能体节点:SCN节点周期性地产生节律信号(数据层);下游节点接收并转化信息,累积为知识并产生对睡眠/觉醒的智慧决策(如VLPO抑制觉醒中枢诱导睡眠);各节点并具有实现特定生理目的(维持稳态)的目标。利用人工意识操作系统编排这些节点的交互,模拟正常与紊乱情况下网络动力学。通过与实验观测结果对比,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从而在计算机上重建睡眠-节律调控的整体环路。这一模拟可帮助预测某些未实验验证过的连接在紊乱中的作用,为下阶段实验提供假说指引。
三、预期结果
获得节律紊乱条件下睡眠环路功能连接改变的直观图谱,明确2~3条对睡眠障碍至关重要的神经通路(如SCN-VLPO或SCN-LH路径)。通过因果干预验证这些通路的功能。基于DIKWP模型的环路仿真将加深对睡眠环路系统性特性的理解,也为后续研究提供计算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