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失眠作为一个内科疾病,脏腑辨证论治固然重要,但是经络理论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从经络论治亦是非常重要的,更能体现出针灸在失眠治疗中的特色所在。在针灸治疗失眠选经定穴时,我们常常选用阴阳跷脉以及任督二脉的腧穴。
阴跷脉和阳跷脉属奇经八脉,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失眠的主要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故阴、阳跷脉为调节人体阴阳,治疗失眠的重要经络。
二、中医各典籍与名家论述
-
《灵枢·寒热病》曰 : "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可使阴阳气相并,共同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而眼睛的张合是人体睡眠和觉醒的重要标志,故阳跷脉、阴跷脉分别为昼夜运行交替的桥梁,可调节人体睡眠,当阳跷脉气盛则表现为目开而不欲睡,当阴跷脉气盛则表现为目合而入睡。另外,阴、阳跷脉与卫气的运行有着密切联系。
-
《灵枢·大惑论》中指出 :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也。"人体卫气根据昼夜节律变化出入于阴阳跷脉,白昼卫气行于阳则阳跷满盛,目张而不寐;夜晚阴气盛则阴跷满盛,目闭而欲寐。因此调节跷脉的经气,可使卫气的出入运行正常,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睡眠恢复正常。照海、申脉二穴为八脉交会穴,分别通阴跷脉、阳跷脉。中医治则有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
张景岳说 : "补其不足者,即阴跷所出,足少阴之照海也;泻其有余,即阳跷所出,足太阳之申脉也。"临床多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以致目闭而瞑。
-
《素问·骨空论》中描述了督脉的循行,"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可见督脉与脑、肾有密切联系。针刺督脉腧穴可以补肾填精,充养脑髓。"脑为元神之府",脑髓充则神明,神明则寤寐正常。
-
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且最邻近的经脉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体内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与督脉脉气相通,背俞穴乃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孔穴。因此,调整督脉气血,对脏腑气血的调整亦有帮助。
-
《素问·骨空论》曰 :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与督脉同出于胞宫,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其间多次与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经络交会,最后交督脉于龈交穴。而且,心包、心、胃、小肠、膀胱、三焦六条经的募穴均位于任脉上,募穴乃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故针刺任脉上的腧穴,不仅可以调节任脉的经气,还可以调节脏腑经气。由此可见,督脉和任脉对于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脏腑功能正常,神有所藏,故可安眠。
-
而从阴阳角度讲,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调节一身阴经经气。任督二脉一阴一阳、一前一后,遥相呼应。选用任督二脉穴位,乃针对失眠阴阳失衡的病机,从整体去调节全身阴阳,使其消长平衡。阳不盛,阴不虚,回归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另外,我们可以在诊断时加入经络诊察。
-
《灵枢·海论》曰 :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经络循行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故脏腑经络有病可在一定部位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经络诊察,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表现,或某些点上的明显异常反应如压痛、结节、条索状等,来协助诊断与治疗。
-
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 : "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