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衡阴阳论治:中医治疗失眠的治则浅析

夜空中最亮的星   |   2025-08-24

一、失眠病机总归于阴盛阳衰、阴阳失交

历代医家对失眠病机的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可总归于阴盛阳衰、阴阳失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一致,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规律,而人体遵循这样的规律逐渐形成了寤寐周期,即阴阳的消长变化是人体睡眠的根本机制。阴主静,阳主动。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出现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于阴,人体就会表现出不寐的症状。正如《灵枢·口问》所云 :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人体睡眠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营卫

《内经》认为,与人体睡眠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营卫,营卫本身属阴阳范畴,营卫的生成不足及运行失调所导致的寤寐异常应该是阴阳机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水谷入胃,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化生为水谷精微物质,其中柔润者为营气,行于脉中为阴,而性剽悍者为卫气,行于脉外为阳。只有营卫生成充足,才能保证气血充足旺盛,为营卫的正常运行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若营卫生成不足,或外邪阻塞经络,脉道涩滞不通,营卫运行失常,则会出现寤寐异常。《内经》中有多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如《灵枢·大惑论》曰 :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邪客》曰 :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三、中医治疗失眠应以平衡阴阳为法

中医治疗失眠应以平衡阴阳为法,针对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治疗。针灸可以通过调理阴阳跷脉以及任督二脉使阴阳平衡。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并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有司眼睑开合之功能。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故二脉对于调整人体阴阳至关重要。另外,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理,结合脏腑辨证,可以采用俞募配穴的原则,以调整脏腑的气血,使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正如《灵枢·根结》所说的 :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