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对“神”的认识
中医所说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广义的“神”是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总和。《景岳全书·不寐》指出 : “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表明人的寤寐是由神来调节的,神安才能入睡。根据其功能及部位的不同,神又分为很多种,其中脑神、心神、五脏神与我们的睡眠联系最为密切。
二、脑神与失眠的关系
“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神,来自先天,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在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藏于脑中,又称为脑神。脑为精神汇聚的场所,主神智活动。大脑就像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最高级调节中枢,它除具有感觉和对躯体、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外,还有更为复杂的整合功能。有学者提出脑神主睡眠说,认为睡眠和觉醒由脑神的活动来主宰,失眠的病位主要在脑,病机关键是脑神失所主,辨证施治当从脑神为主。脑为髓海,中药可以选用一些补肾益精填髓之品入方剂。针灸在治疗失眠时常局部取穴, 选用头部的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等穴来补髓益智、镇静安神。另外,从选穴名称可以看出,以上腧穴多有个“神”字。以“神”命名,表明该穴位的治疗作用于人体的精神意志密切相关,以神治神,针刺之可调元神、安脑神,对诸神志病的治疗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心神与失眠的关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素问·灵兰秘典论》) ,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 《灵枢·邪客》 ) 。心在脏腑中居于首位,藏神,主神志,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甚则出现谵妄、昏迷等临床表现。心又主血脉,“血者,神气也” ( 《灵枢·营卫生会》)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脉充盛,心神得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临床上由于心阳亢盛、心血不足或肝火扰心、痰热扰心等原因,均会出现失眠的症状,治以养心安神、清心安神、宁心安神之法,予相应的汤剂治疗。针灸方面,常选用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的腧穴,如神门、内关、大陵,或膀胱经上的心俞、厥阴俞以安神。
四、五脏神与失眠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 :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 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本神》曰 : “心藏神、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脾藏营、营舍 意”,“肾藏精、精舍志”。五脏之神,以五脏所生化物质为存在的基础,由脑心所主宰,通过机体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睡眠的本质是神安于其所舍之脏。若五脏功能正常,化生精气充盛,所藏之神有所充养,则五神可安于其所舍之脏而使人 得以安卧。反之,五神不能安于所舍之脏,则使人不得安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背俞穴常用来调节脏腑功能,而第二侧线的穴位均以五脏六腑所藏之神命名,善治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神志病变。
五、脑神、心神、五脏神的相互关系
事实上,脑神、心神、五脏神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五脏神从属于心神,脑神统帅着心神而共同协调控制诸脏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精神心理活动。“治神”在失眠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